基孔肯雅热
发布时间:2010/11/2 19:57:03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。本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℃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。
基孔肯雅热始发于非洲,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,“基孔肯雅”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语,意思是“屈肢痛”。

基孔肯雅热有哪些表现?
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天~4天,也可长达7天至12天。一般症状轻,主要有发热、关节痛、躯干部皮疹等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畏光、结膜充血、腹痛或出血症状。初期症状容易与感冒、关节炎、登革热等病混淆,导致误诊,恢复期可长达几周至数月,甚至3年以上。

基孔肯雅热是如何被传染的?
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,伊蚊包括埃及伊蚊、白纹伊蚊、非洲伊蚊等。
其中白纹伊蚊(俗称花斑蚊),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,是2010年夏末秋初东莞市发生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
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?
如出现类似症状,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,主要为对症处理。包括:
1、发热期应卧床休息,不宜过早下地活动,防止病情加重,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。
2、降温: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。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,要避免酒精擦浴。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,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。
3、止痛: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,可使用镇痛药物。
4、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。

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?
1、控制传染源:尽量就地治疗,以减少传播机会;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,应予以防蚊隔离,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;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。
2、切断传播途径:病室中应有蚊帐、纱窗、纱门等防蚊设备;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。
3、保护易感人群: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,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。